ZZ:真实的马克思 (1)

威廉.麦克莱伦(《马克思传》作者)曾说,如果阅读马克思的信件,会有一种印象:马克思的家庭困难主要归因于他们生活在最为贫困潦倒的境地之中。然而,对 马克思的收入认真考察 会给人以这样一种强烈印象,即他的困难与其说来自真正的贫穷,倒不如说是希望保住面子,并且不会节用资金。这话听起来不近人情,可要从马克思一生的经历来 看,麦克莱伦这番话,倒也没冤枉老马。
Lightson
马克思出身中产阶级家庭,从小就过着富足、舒适的生活。父亲亨利希.马克思是一名律师,在特里尔城担任律师协会主席,而且是当地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,在 市民中享有受人尊敬的地位。马克思出生的地方是一幢建筑相当好的三层楼房。不久,他父亲买下了另一处房产,不仅有10间房,而且庭院中还有一套别墅。家中 有两个女仆,在城市边缘还有一个葡萄园。
Lightson
据最近的媒体报道,这套房现在是用于眼镜店和助听器店。100多年前,当地的马尔家族从马克思家人手中将这套房产买下。按照目前市场行情,这房产可以卖到 100万欧元左右,将近1000万人民币。
Lightson
在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,马克思自然年少气盛。在中学期间,马克思的同学大部分出身中下层,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。马克思很瞧不起这些人,经常写讽刺诗 文嘲笑他们,并轻蔑地说这些人是农村来的笨人。自然,这些家境贫寒的穷孩子,也没有成为马克思的朋友。17岁时,马克思被送到波恩大学就读法律。远离父 母,独立生活,用威廉.麦克莱伦的话说,马克思花钱一直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,大手大脚,不善理财。这个毛病,伴随了马克思终生。在校期间,马克思参加了同 乡会,把钱都花在了喝酒和各种交际方面。曾经因为醉酒吵闹,扰乱安宁被监禁。在与其他学生的决斗中,老马的左眼上部还受了伤,并被控有携带违禁武器,险些 再遭惩处。
Lightson
为此,老马克思气儿不打一处来。他不愧是律师,在给儿子的回信中,充分发挥了律师的辩才,连讽刺带挖苦:你小子不好好学习,整天杂乱无章,漫无头绪地踯蹰 于知识的各个领域,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,蓬头乱发,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,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;离群索居,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。在花钱 上就好像我们是阔佬,一年之内殿下已经快花光了700塔勒,既不合理也不通情。最富人家的子弟也不过花500塔勒。为什么?
Lightson
也怪不得老马克思火冒三丈,按照当时的生活标准,普通人家一年只花180塔勒到200塔勒就够了,即使柏林市议员的年俸也不过800塔勒。马克思只不过是 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,这样的开销,自然被父亲视为是那个为了获取种种快乐而与恶魔交往,出卖灵魂,堕入地狱的浮士德式的浪荡鬼。
Lightson
大学没读完,马克思又谈上恋爱。对象是特里尔市的枢密顾问路德维希.冯.威斯特华伦的女儿---燕妮.冯.威斯特华伦。燕妮出身名门,父亲和哥哥都是普鲁 士的高官,典型的资产阶级上层家庭。老马克思担心儿子过早恋爱,难成大器,质问道: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?不管怎样,马克思与燕妮的结 合,对马克思来说绝对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,尽管马克思曾有愧于燕妮对他的忠贞。
Lightson
一位是中产阶级出身的少爷,一位是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小姐,在成为革命职业家之后,仍然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,面临的困窘可想而知。其实,按照马克思当时的 收入,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馈赠,老马不至于闹到一贫如洗的地步。就在搬到第恩街64号的第二年,马克思一年至少有150英镑的进帐。在当时,150英镑 对一个五口之家的中层偏低的家庭来说是足够用了。老马的朋友弗莱里格拉特的家境与马克思相似,他一年收入不足200英镑,还经常自夸,说自己从来没有缺少 过美味的牛排。
Lightson
马克思和燕妮的出身决定了他们都是讲究生活品味和质量的,同时,过去的家境与地位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顾及颜面。他们喜欢让别人觉得他们在伦敦过的很舒适惬 意。马克思的母亲去世后,有一笔遗产要由老马在荷兰的舅舅给他,为了撑面子,马克思回信欺骗他舅舅,说自己并不着急要这笔钱,因为自己刚刚在伦敦股票市场 赚了400英镑。
Lightson
马克思有一位战友,名叫奥古斯特.维利希,也是共产主义同盟盟员。此人出身显赫,是霍亨索伦王室后裔,普鲁士军官。1849年巴登起义中,恩格斯曾做过他 的副官。他一到英国就来看老马,可马克思却毫不领情。其中的一个原因,就是伤了马克思的自尊心。那天一清早,维利希身着华丽服装,登门拜访,打了老马一个 措手不及,老马家中的窘迫自然尽收眼底。好面子的马克思自然不高兴。甚至燕妮也无端地怀疑,维利希打扮得这么漂亮,是不是要勾引我?
Lightson
为了顾及面子,马克思要子女接受上流社会所需的一切教育,补习法语、意大利语、请私人老师教授绘画、租借钢琴,学习音乐,并且参加各种社交活动。这一切, 使得马克思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。
Lightson
1854年,燕妮要回特里尔探亲。出嫁的姑娘回娘家,当然不能太寒酸。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:因为妻子自然不能破破烂烂地去特里尔,她又需要一些新的装 备。(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第28卷,376页)为了让燕妮体体面面,风风光光地回娘家省亲,从头到脚,从里到外,马克思花了不少钱。可这样一来,面包 房、肉铺的债主们不干了。合着,您有钱置办行头,没钱还债。您光顾着捣饬您老婆了,她倒是漂亮了,可您欠的饭钱和肉钱,我们向谁要去!面对债主的吵吵闹 闹,马克思一点辄也没有,特沮丧,只好对恩格斯嘟囔:这种困境总有一天会弄得出丑。(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》第28卷,28页)
Lightson
对于贫困,马克思十分无奈。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喟然长叹:老实说,我宁可切掉我的大拇指,也不愿意给你写这封信。每一想到半生过着依赖别人的生活,简直 心灰意冷、并自我解嘲地说:我希望并深信,一年以后我能赢得一个像样的生活,根本改善我的经济状况,并终于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。(《马克思恩格斯通信 集》三联书店1958年版,第3卷338页,441页)
Lightson
作为革命者,马克思极端蔑视资本主义制度,他痛恨这个社会,他咬牙切齿地发誓: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(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》第29 卷,551页),公开宣称要用暴力推翻这个制度。但作为人来说,马克思又希望自己在这个制度下能够过上体面而高贵的生活(honorable and noble life)。用老马话说,纯粹无产者的生活方式在目前是不适宜的(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》第31卷,135页)。可在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,这需要钱才 能维持,而这恰恰是有钱的资产者才可以享受到的待遇。老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:一方面,他痛恨、指责、批判、声讨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,号召无产者联合起 来,一块儿造反、革命。一方面,他又希望在现实中,自己和家人最好能过上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一样的生活。
Lightson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"老母主义"系列旨在讨论中国的经济宪政现象。经济与宪政息息相关,了解了宪政结构,才能更 好地理解经济运行。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。

Lightson
本文镜像:
http://lightson.blog.hexun.com/48216755_d.html
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China: People Daily's Penis-Shaped Building Wears a Gold Condom!